×
滇藏茶马古道重镇-下关
发布日期:2024-08-05 来源:原创 浏览:59
分享: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李宏国发布时间:2009-09-25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一样,是中国通往外国,内地通往边疆的以马匹为运输工具,茶叶为主要贸易物资并进行“茶马互市”的交通路线。云南茶马古道有多条路线,但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又是以云南的普洱为起点,经下关到丽江,通往西北、西藏和印度的贸易路线,下关则是这条古道的重镇。

一、滇藏茶马古道的形成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修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兄弟民族,各地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茶马古道”的形成,就是与民族、文化、宗教,以及生产习俗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与西蕃赞普联姻时带去了茶叶与茶文化。西藏是世界的屋脊,海拔高,气候干燥。藏族同胞都以牛羊肉为主食。茶叶有去油腻的作用西藏又是佛教十分流行的地域,僧侣和教徒们经常要坐禅、念经,旷日持久,精神困倦,而茶叶又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因此僧人都喜欢茶。天长日久,藏族同胞就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

云南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唐代,樊绰著《蛮书》(后称云南志),其中《卷七-管内物产》中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公元1127-1279年)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普茶,是云南茶叶的总称,西蕃,就是现今康藏地区。由此可见,滇藏茶叶贸易的历史久远。宋代“茶马易市”、“以茶治边”政策的推行,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州(今永胜县)设茶马互市。大理国已加入滇藏茶叶贸易行列。元代在永宁(今丽江地区的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清代,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入藏普洱茶3万担。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府的永平县设立茶马市场。

清代《康熙-云南通志》卷三载:“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方便,茶市(从永胜)改设丽江。”藏商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帮带上山货、药材等,从西藏经阿敦子(今德钦县)到丽江以货易茶,或买得“茶引”后,经下关、景东赴普洱贩茶。从此,南来北往的茶叶商贾络绎不绝,就形成了云南通向西北的茶马古道。

1、宋代至清康熙年间,茶叶交易的中心,南面是普洱,北面是北胜州(永胜)与永宁(宁蒗)。在这一时期的路线是:江内(澜沧江以内)以六大茶山的中心易武为起点,经普文、思茅至普洱,十二个马站;江外以佛海(勐海)为起点,运至普洱十一个马站。普洱是藏销普洱茶的集散地,因此史料记载茶马古道多从此地为起点。从普洱出发,早期经墨江到双柏,过楚雄、南华、姚安到永胜。后期由普洱至景谷五个马站,景谷至景东七个马站。到景东以后,一条路线是经文龙,翻过哀牢山到大理境内祥云县的马街、云南驿七个马站。云南驿是古代朱提道(又称石门道,由四川宜宾至昭通);灵关道(又称清溪道,由四川的成都,过会理至楚雄的大姚);博南道(又称永昌道,由云南驿过下关至保山)的三条古道的汇合处,也就是秦、汉时期的蜀(四川)身毒(今印度)道”。因此,云南驿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冲。民国时期下关康藏茶厂在此设点收购茶叶,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下关茶厂也在这里设立临时收购站。由云南驿西北行,经清化洞到宾川县山千铺、宾居、牛进(宾川县城)到永胜。另一条是从景东翻过无量山到大理州南涧县的牛街,至南涧。经橄榄塘、热水塘至巍山县。经教场、三台山至下关。再由下关经宾川至永胜。

2、清《康熙-云南通志》卷三载:“后来丽江改设流官,且交通方便,(北胜州)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至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此后,茶马古道都是以下关为中心地。滇南(包括临沧、思茅、版纳)通过古道把茶叶运到下关,经下关揉制紧、饼、方茶,运往丽江与西藏等地茶叶商贾交易。

南路(普洱至下关),佛海-思茅28个马站;思茅至下关需走20天,经40个马站;普洱至下关36个马站;顺宁(凤庆)至下关8个马站;缅宁(临沧)至下关12个马站;昌宁至下关7个马站;云县至下关8个马站(每个马站以30公里计算)。

下关至拉萨,马帮路程(1952年下关茶厂受中央财委之托,实地调查的路线):由下关出发途经大理至邓川一日程,经右所至三营一日程、甸南至剑川城、甸头、三河,到丽江地区的白汉场,这里是茶马古道重要集散地,有多条路线。一是从白汉场可以东行过永济桥至丽江,转达四川盐源,西北到木里、西康至拉萨。二是由白汉场北上经龙蟠,渡金沙江,直至德钦,转达西藏。三是由白汉场西北行,经石鼓、金庄、巨甸、维西到西藏。下关至丽江全程六天,由丽江至拉萨全程需80天,计2025公里。下关至拉萨共计86日程。

在历史上,茶马古道曾把藏、康(西康)、蜀、滇联系在一起,是通过茶叶、马匹、药材、丝绸等商品交换而形成的。因云南大宗普洱茶,通过这条古道运到西藏、四川等地,同时西藏与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大理。因此,“茶马古道”不仅是茶马交易的商道,又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的通道。茶马古道,现今多数为公路所代替。

滇藏茶马古道重镇-下关 (2)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李宏国发布时间:2009-09-25

 

二、下关茶叶加工中心的确立

“茶马古道”的形成,主要缘于西藏是缜产紧茶的主要市场。在下关还未形成茶叶加工与销售中心之前,滇产紧茶以思茅的普洱为中心。当地茶商向江内(指澜沧江)的倚邦、易武,江外的车里(景洪)、佛海(勐海)、南峤(勐遮)等地购运普洱茶,集中普洱集散。运往下关、丽江、阿敦子进入西藏。清咸丰年间,全国有太平天国运动,云南有杜文秀起义,加之滇南瘟瘴肆虐,匪盗慢行,茶商屡遭洗劫,外地客商和马帮不敢涉足,只能集中在下关进行交易,加之下关交通方便,安全快捷。久而久之,下关就发展成为云南茶叶集散地,普洱茶市逐步冷落。

下关工商业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起来。雍正到道光年间(1723-1850年),滇川、滇藏贸易发展很快,下关陆续开设堆店和商号,有七八家商号揉制紧茶。后来堆店增至十来家,商号发展到三四十家,多系鹤庆、腾冲、临安(建水)、大理和四川等地商人。最大的商号是鹤庆商人刘鸿康开的“日德心”。清光绪元年(1875年),喜洲“永兴祥”商号创建,到1902年经分家后改名为“永昌祥”,总部由喜洲迁至下关。该商号推行“川销滇茶,滇销川丝”的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很快扩张,资本大量积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永昌祥商号在下关开设了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永昌祥首次仿效景谷团茶(又称女儿茶),改制成现在的碗臼状沱茶,并定型批量生产,销往四川。碗形沱茶窝部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国内外畅销品种。当时永昌祥加工沱茶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产品享有盛誉。《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四川)人士,盛称永昌祥的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称榜。”

1920年至1930年,下关相继建茶厂的有复义和、天德昌、德瑞利、天真公、云泰祥、奚记、仁厚松、德和祥、元春茂等商号。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于茶叶销路甚广,获利丰厚,下关又有茂恒、复春和、洪盛祥、振昌、宝元通、成昌、庆通、福顺昌等商号建立茶叶精制厂,有些商号还在临沧、思茅、版纳开设分商号,大的商号还到香港、缅甸、印度开商号。陈邦贤《自勉斋随笔》记有下关沱茶:“在四川一带饮茶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沱茶为最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我国东南沿海运输通道都被日寇占领,抗日物资仅靠这条公路运输,加之难民与商人的大量云集,下关便成为迤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蒙藏委员会派代表格桑泽仁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商定,双方各出资15万元,在下关合资筹建“康藏茶厂”达成协议。在下关加工紧茶(心脏形)专销西康和西藏。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康藏茶厂经一年多的筹备后正式建立,并招收部份工友,开始揉制紧茶,还大量采购滇南紧茶运往丽江分公司,同时为顺宁红茶转运到昆明。

1937年至1947年,下关商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大小商店多达千余家,各类茶厂我茶叶商号有36家,经营零售茶叶商店有18家。由于茶叶加工和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食宿业、骡马养殖业、运输业、纺织业、竹器编织业等等产业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普洱茶确确实实是下关(也是云南)的大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接收了“新康藏茶厂”,同时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下关茶厂”,成为大理州首家国营制茶企业。

1950年,因茶叶运输困难,下关茶厂组织了两个“驮运队”,一个是负责临沧(博尚)地区,另一个是负责景谷、(景东)文井茶叶的驮运。

1952年,由于运西藏紧茶道路艰难,中央财委决定下关茶厂加工的紧茶8500担,分月调运到畹町办事处,由外销转口进西藏。此后康藏公路通车,下关紧茶多数运四川转康藏。铁路到青海省后,紧茶运至青海格尔木转运。

1953年以后,经公私合营,下关所有私营茶叶企业都逐步合并到下关茶厂。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厂是以生产边销紧压茶为主的国家边销茶定点厂家,一直为保证边疆兄弟民族的茶叶供应做出了贡献,同时把沱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滇藏茶马古道重镇-下关 ( 3 )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李宏国发布时间:2009-09-25

 

三、下关沱茶产销两旺

碗臼形沱茶自民国五年(1902年)定型生产,至今以有百年历史。

1、花色品种逐步调整:沱茶自定型生产以来,都是以半斤(250克)装投放市场,1952年使用“中茶”统一商标后,改为云南沱茶(甲级)。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统一计量,营销方便,改为二市两(100克)装。下关茶厂还生产过复兴沱茶,这是1950年经省茶叶公司批准,用昆明茶厂的老商标进行包装,调省公司销售。以后还生产过“503”沱茶(外销产品)、大理沱茶、大众沱茶。进入1970年代,沱茶分为甲、乙二个品种。还试制成功专供外销的普洱沱茶,唛号分别为7663、7653、7583三个品种。1980年以后,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了丙级沱茶投放市场。先后开发出旅游微型小沱茶(3克)、茉莉花、普洱、红茶、绿茶、青茶型沱茶品种,还引进意大利先进的C21、C23依玛机设备,生产普洱袋泡茶,专供出口法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生产各类型的袋泡茶供出口和国内市场的销售。

2、沱茶产量稳步增加:在计划经济时期,沱茶的生产量都不大,省公司采取限量生产计划供应,一般年产量仅有几十吨,占加工总量的5%左右,市场供不应求。改革开放以后,茶厂根据市场需要,逐步加大了沱茶生产。1978年,沱茶生产首次超过100吨大关。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茶叶流通体制放开后,沱茶需求量增大,茶厂针对沱茶市场销售情况,采取了沱茶原料协商调拨、价外补贴、利润返还等鼓励措施,逐步加大了沱茶生产。1989年沱茶生产又上新台阶,年加工量超过1000吨,沱茶加工总量占总加工量的37.85%。1995年沱茶生产量首次超过边销茶,达到2755吨,1998年增至3020吨,占全厂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总产值70%。2004年沱茶产量又超过了4000多吨。

3、沱茶质量逐步提高:云南沱茶是下关茶厂的拳头产品,茶厂始终把沱茶质量当作企业发展的立足点,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层层把关,原料严格按比例投放,并恢复了传统加工方法,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云南沱茶(甲级),1983年至1987年3次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1981年云南沱茶(甲级)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这是云南制茶企业首家获此殊荣,1985年、1990年三次连鹰国家银质奖。1997年3月获云南省名牌战略领导小组(首批)云南名茶称号,同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该产品销往重庆、四川、湖南、广东、西北等29个省市。

云南普洱茶(外销),1980年获省优称号,1984年5月第二次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1986年3月10日,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第九届世界食品评奖会上荣获汉白玉金冠奖;1987年7月,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同年10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第十届世界食品评奖会上第二次连鹰金冠奖:1993年3月第三次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产品主要销往法国、英国、德国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减肥茶”、“益涛茶”之美称。

小结

“茶马古道”的形成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下关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一跃成为云南普洱茶集散地,沱茶的定型生产稳定了中心的地位。云南沱茶又进一步发扬了普洱茶文化,把云南普洱茶文化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下关茶厂在她创建的六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把沱茶生产和沱茶文化提高到更加辉煌的境地,至今还在不断地发展延伸。

(本文作者系大理州农业局资深茶叶专家)

下关沱茶铸就滇茶品牌(1)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周红杰发布时间:2009-07-23

 

   云南沱茶最早产于下关,历史悠久。下关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一种茶品,早就名扬省外。清代末年,云南茶业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和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重庆、叙府(今宜宾)和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沱茶生产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畅销全国。云南具有代表性的是下关沱茶。

一、下关沱茶的历史

   下关沱茶作为紧压茶类的代表,型制经典,其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其外型精巧玲珑,色泽褐润。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1368-1644年)谢肇浙的《滇略》一书在有“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团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清人张泓《滇南新语》亦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由此可见,到了清代,下关沱茶的加工雏形已形成。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和滇川贸易,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他们对原有的形状加以改进,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创制了这种小碗臼形的下关沱茶,其最大的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紧压团茶良好的透气性,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团茶的后发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彰显沱茶品质。

   “沱”是“团”转化而来,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体物称为“坨”,故而得名沱茶。也有说法,由于下关“叙府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当地人为了表达对此茶的珍爱,遂将“沱江水”与“下关茶”进行文化联系,雅称之为-“沱茶”。下关沱茶由云南省下关茶厂生产,该厂创建于1941年,位于云南省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集散地-大理市。大理地区悠久精湛的制茶技艺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下关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关茶厂是我国西南地区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是弛名中外的“云南下关沱茶”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定点生产边销紧压茶的重点厂家。1941年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员会合资兴办“云南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康藏茶厂”,1948年4月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厂”。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4月接收了新康藏茶厂,将其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下关新康藏茶厂”,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下关茶厂”、“云南省下关茶厂”。1994年改制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通过国企改制成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和原料储备企业。是云南省现有茶叶企业保持传统品牌地位并在市场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重要企业。

                  (作者为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

下关沱茶铸就滇茶品牌(2)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周红杰发布时间:2009-07-23

 

二、下关沱茶的特点

   由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下关沱茶,其晒青毛茶选自顺宁、景谷、佛海等不同的州(县)和缅甸邻邦。80年代以来,茶厂开始拥有自己的茶园基地。由于在选料、处理方法上的不同,使成茶在色泽、香气、滋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沱茶有两种规格,各具特色。一种是选用优质青毛茶加工制成,具有色泽乌润、汤色精澈,馥郁清香,醇爽回甜的品质特点,主销国内市场。另一种是采用普洱散茶作原料,制成的沱茶远销至西欧、北美等国际市场。其色泽褐红,汤色红浓明亮,性温味甘,滋味醇厚。

   传统的下关沱茶分为100克和250克两种,其造型独特,状如碗臼,背窝深而窄。

下关沱茶铸就滇茶品牌(3)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周红杰发布时间:2009-07-23

 

三、下关沱茶在云南茶产业中的作用

1、打造了云南茶业的知名品牌

   下关茶厂自建厂以来,坚持以创品牌为核心,结合云南的茶叶资源,努力将云南的普洱茶打造成世界级的品牌。1992年前下关茶厂主要采用“中茶牌”商标,1992年正式采用“松鹤牌”商标。“松鹤牌”下关沱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三次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2002年,“松鹤”牌下关沱茶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2003年,“松鹤”牌下关沱茶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

2、开拓了云南茶叶的国际市场

   茶叶市场化能够大力推进茶叶品牌化。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有机绿色食品茶将主导国际茶叶市场。1976年,下关制作了一批沱茶通过香港陆续销往法国,称为“销法沱”。目前,下关沱茶销往重庆、湖南、广东、陕西、北京、上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出口到欧盟、法国、德国、比利时、美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日本、沙特阿拉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对积极开拓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确保市场经营行为不断规范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3、丰富了云南茶文化

   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沱茶名称的由来,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远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从历史的记载中蕴涵了下关沱茶作为云南古老茶制品的深厚文化。今天的下关沱茶集团,把茶马古道、白族文化、旅游文化等与沱茶相结合,再现古典,提高文化内涵,扩大了下关沱茶影响力,其悠久的历史不仅丰富了云南茶文化内容,也增添了人们的品茗乐趣。

4、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下关茶厂利用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民风,把白族的饮茶习俗和民居风格与沱茶的消费形式和饮用充分相结合,不仅推动了云南茶产业的经济发展,也为茶文化的内涵注入了新的血液。下关茶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抓好种植、加工、营销各个环节,融茶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丰富茶产业内涵,实现茶产业升级,同时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提搞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实现农民、企业和财政三增收。

下关沱茶铸就滇茶品牌(4)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周红杰发布时间:2009-07-23

 

四、下关沱茶的发展前景

1、云南茶叶生产现状

   2005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达297万亩,比“九五”末增加52万亩,增21%;投产面积251万亩,比“九五”末增加43万亩,增20.6%;茶叶总产量11.6万吨,比“九五”末增加3.66万吨,增长46%。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整个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7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6亿元,比“九五”末增加18.2亿元。其中,2005年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居龙头企业之首,产量6823吨,产值1.64亿元。

2、从沱茶的发展空间看

    近年来,世界贸易量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这对于中国来讲是很好的机遇。据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茶叶出口到113个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28.7万吨,同比增长2.3%,出口金额4.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均价同比增长8.4%。在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名优茶和礼品茶的消费比重逐年增加,而且茶叶消费趋向品牌化、安全化和多元化,这为沱茶的升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从沱茶的发展潜力看

   云南进一步发展茶叶具有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和文化优势。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生产对人体无害的有机茶,是新世纪人们饮茶消费的迫切需要。沱茶是云南茶叶的知名品牌,依托“生态旅游”、“禅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优势,深入挖掘沱茶的文化内涵,为下关沱茶注入文化理念,把茶与旅游融合作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茶产业的一个亮点。

4、从沱茶的发展环境看

   农业税和特产税的取消,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5、从增加农民收入看

   茶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对3300个农民抽样调查,2005年农户茶叶收入比上年增长45.8%,比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幅度高38.3个百分点,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5.9%,比上年高19.3个百分点。农户出售茶叶收入比上年增长29.6%,比出售农产品收入高19.3个百分点。在茶叶市场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茶叶将继续为农民增收作贡献。下关沱茶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和特色资源,丰富了沱茶的内涵,为云南茶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顺应了云南经济发展中“十一五”的战略目标。随着社会和云南茶叶的发展,沱茶将在云南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中,更加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作者为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

沱茶,记忆里的马帮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王宏宇发布时间:2009-07-23

 

   对于过去,断断续续的真实加上想象的东西,会成为对某一事件的全部印象和记忆。儿时的记忆像梦一样,有些东西甚至只是儿时的想像,时间久了,也能成为记忆。对外公马帮的记忆就是这样。我见过他的马帮。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些在院里院外的马匹,在外公的吆喝声中,被赶马人集结成队,然后爬上村后的山坡,蜿蜒而上,消失在我的视野里。若干天后又在我的视野里顺着山破盘旋而下,回到我的记忆里来。但我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我实在是太小了。对那些马匹走过的地方,只能是想像中的一座又一座的山。对马帮旅途的想像也是我对马帮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大后,知道了一些东西,包括认识了茶马古道。我想,外公的马帮肯定在古道上走过。

   漫漫古道上走过的马帮,历经风霜雪夜,一路风尘回到家里,很快,马帮在外公家的院子里分开了。消散在儿时模糊的记忆里。随马帮回来的有一样东西,很小,或像心形,或像碗状,以其独在的形式,随马帮的归来也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下关沱茶。说起沱茶,曾经镌刻在童年记忆的深处的茶香,也就弥漫开来。马帮和沱茶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就这样自然而然的统一在我的记忆里,茶马古道上的歌声,马蹄声,豪迈而深遂;

   小的时候,我是外公的尾巴。只要外公的马帮归来。我便形影不离的跟在外公旁边。外公对我也是怜爱至极的。马帮归来时的马褡子里,除了一点家里的日常用品和外公钟爱的沱茶外,更多的便是我的东西了。其实说只有外公钟爱沱茶,并不完全正确,我也是钟爱沱茶的。每到外公把那碗状的茶敲碎或让外婆用蒸子蒸散后放到茶罐里的时候。我会早早地把外公的座椅和我的小凳子搬到火塘边上。外公挂在火塘上方的小茶壶里的水也会适时欢快地溢出来。外公就把小茶壶提下来放在火边。茶罐放在火塘里火光最旺的火炭边。刚开始的时候外公只用火链子扒扒茶,到稍稍能闻到茶香的时候,外公就握住罐柄不停的在火边上翻抖,直到茶香溢满整间屋子,随即把壶里的水趁热倒进罐里。随着哧啦啦的声音和腾起的白雾,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只等茶水再次从罐里溢出的时候,我便把小小有白瓷杯递过去,外公就先给我盛上一小口,再去盛满他稍大一点的瓷杯,趁热轻轻品上一小口。我是每次刚开始都是不喝的。我只是闻了又闻,直到我再也闻不到太多的香味,我再掺上一些白开水,把那口茶冲成淡淡的黄,喝下去,一滴也不剩。而外公还靠在火塘的墙边,细细的品,痴痴的想;

    没有人知道外公在想些什么,也许是曾经,也许是未来,也许是人生一路的纷繁,也许是马帮一路的艰辛,也许什么都没想。茶,浓香也罢,清淡也好,都是能让人细细品味的沱茶是浓烈的。经过火的烘焙,它的香更浓烈了,沱茶就是以它的浓烈赢得赶马汉子的青睐的。在风餐露宿的赶马途中,一罐浓烈的茶,能冲淡一路的疲乏。沱茶,以它的浓烈和着春雨洗去马帮的尘埃与疲乏。赶马汉子与沱茶的渊源便深了。

    沱茶,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好像与生俱来的一样,我不记得是谁告诉地我,但我就知道那是沱茶了。我一直在闻沱茶的香,但我无法描述沱茶的香味,那飘然而出的香,用文字怎么说呢,我想了许久,终不能写出来,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样的吧,你若真想体味,就去用心的泡上一壶细细品吧。直到长大,没有了外公,外公瓦罐里的茶香依然萦绕在儿时的记忆里,不曾磨灭。

    当年的帮马,早已不在,疲惫的马蹄踩踏出的泥泞和寂静,在汽车笛声轻扬而过的宽阔里,成为实实在在的过去。马帮早已成了所有人的记忆。在余音袅袅,沱茶陈年飘香的季节里,永存的只剩下记忆。

 

茶马古道上的百年经典-下关沱茶 (1)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张锡禄发布时间:2009-07-15

 

   下关沱茶是我国云南的名牌之一。在国内,尤其是四川、西藏,提起下关沱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下关沱茶三次荣获国家银奖和“世界食品金冠奖”、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并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

   一种名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的形成、发展有着长期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在边疆民族地区,有民族文化的底蕴。在大理,是白族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的一种智慧的结晶。

一、沱茶是汉字记白族语,意为用模型加工出来的茶

   现在,沱茶很有名气,但为什么叫“沱茶”解释不清楚。有一种流行的解释是什么“沱江的水泡大理的茶”,因此称为沱茶。对此,我却有着另一种不同的解释。

   我家是大理喜洲白族人。民国初年来到下关开茶厂。后来,厂设在仁(人)民街下段。厂名叫“元春茂”。我家以生产沱茶为主。沱茶,我们白族人称为“tua  zao”,“tua”,意为用模具托出来的东西。如,模具托土基,称“tua tu zuai”。“zao”为茶叶。“tua  zao”就是用模具压出来的茶。它有别于散茶。白族语的“tua”字不好写,就用汉字记录为“砣”,又考虑到,茶叶要用水来冲泡,故雅化为用三点水旁的“沱”字。就写成了今天的“沱茶”二字。一句话,沱茶二字是汉字记录白族语,用模具压出的紧压茶的意思。

二、紧压茶的出现,是顺应“滇藏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运输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

紧压茶,即下关沱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为了适应长途运输之需要而出现的。我们知道,散茶服用是比紧茶要方便得多的。那么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做紧压茶呢。

  这要从下关所处的地理位置来思考。

  下关从古至今都是滇西的要塞,是交通枢纽。下关,白族语称之为“耳国”,意为下面的关口。下关一名,因关隘地形取义。又称为龙尾关,唐-樊绰《蛮书》卷五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玷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桥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岩城路。”    

   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载:“河尾桥之西有关焉,北入大理,名龙尾关,即蒙氏所筑也。西扼苍山,东属洱水,其高壁危构,巍然犹存。”在唐宋南诏大理时期此地与上关遥遥相对,是扼守大理的重要关隘。故有“六诏雄关”之称。又是与缅甸、印度交通驿站之一。成为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门户。自古以来两道重要的古道在这里交汇。

   一条称“蜀身毒道”,另一条称为茶马古道。

   “蜀身毒道”的历史很长,它的发现比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还要早得多。西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时就发现这条道早就开通了。

   现在学术界称此道为“川滇印缅古道”,或“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大理的下关是其咽喉之地。四川成都至滇池的朱提道(含五尺道)及经成都到临邛、雅安、西昌、大姚、祥云的灵关道都在大理的下关会合,由下关过永昌,抵缅甸北部,达中亚。

   博南古道为“蜀身毒道”的咽喉,朱提道和灵关道的汇合处即今祥云县,经弥渡、下关、漾濞、永平诸县(市),西接永昌(保山),全长500多公里。汉元封年间(前110-105年)修筑,因其主要路段盘绕永平县之博南山而得名。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拓修博南古道。有的地段用石板辅砌,直通澜沧江边,通过著名的霁虹桥,进入永昌(保山)境内,故又称永昌道。博南古道为历史上最早的商道。

   下关四通八达,是滇西交通枢纽。

   东路:从大理城出发,经观音塘、太和、荷花村、到龙尾城(下关)过西洱河,东行经飞来寺、赵州(今凤仪)、白塔寺、小哨、石门关、白岩、加买铺、倚江铺、清华洞、青海营、高官铺至云南驿。继续沿朱提道东行,经普棚、沙桥、沙却馆(今南华)、吕合、楚雄抵中庆(今昆明)。元代至元年间行巡使郭松年正是从这条路线由中庆到大理的,在他的《大理行记》中对途经州县的山川风物都有详细记录。

   另一条是自云南驿汇合处向北,经弄栋(今姚安)、永仁江边渡口,渡金沙江至会理,抵西昌。这两条都是通往内地及四川的通道。

   东北路:自大理城向东北行,经挖色、长邑村、双廊、黄坪、鸭子庄、金江、渡金沙江至永胜;另一条是自下关向偏北行,经石龙、华营、宾居、州城、牛井、力角、热河、金江、渡金沙江至永胜。这两条在元代都是通往四川的干道。

   北路:自大理城北行、过银桥、湾桥、喜洲、周城、龙首关(上关)、沙坪、邓川、右所、三营、牛街、甸南、剑川城、甸头、三河、达九河(今白汉场),(这是元世祖忽必烈进攻大理的路线之一,但是是逆行。由北往南行。)。至此又分三路,一是东行到丽江,转达四川盐源;二是北行经龙蟠、中甸、转到西藏;三是西行经石鼓、巨甸、维西转抵西藏。

   西路:自下关西行,过西洱河,经塘子铺、平坡、三块田、金牛屯、漾濞城、跨云龙桥(漾濞江),经太平铺、打牛坪、胜备江至黄连铺,经新白土铺、菖蒲塘、梅花铺、永平城、曲硐、大花桥、越博南山,经杉阳、大禾铺,过“霁虹桥”(澜沧江),经水寨至永昌,再经蒲缥到腾冲。此条为“博南道”。

   另一条自漾濞跨云龙桥后西北行,经沙坡村、沙坝村、天耳井、石门井、过砥柱桥(跨江)至云龙州城宝丰,经上哨、马鞍山,过飞龙桥(澜沧江)至桥街,再经水井村、笔峰哨、老窝至六库、片马,是通往缅甸的又一通道。

   南路:自下关南行,经瓦房哨、大仓、巍山城、金顶庄、南涧、阿克塘、新街、石佛、下鼠街至景东及普洱。经普洱进入西双版纳地区。这一条和以下的都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另一条自下关经大仓南行,经甸中、庙街、巍山城、白塔、热水塘、茶克塘、乐秋、三台哨、凤凰山、石箭、公郎、一碗水,过神州渡(澜沧江)至云县达临沧。

   再一条自下关经巍山城南行,经热水塘、五方坡、大坪坡、菖蒲塘、平安哨、橄榄墉、南涧、阿克塘、虎街、罗莎塘、牛街、新马街、下鼠街至景东及景谷等地。

   以上道路多为山路,或为高山或为深谷,异常艰险,行走极为不便。以人背马(牛)驮为主,都是茶叶运输的通道。要走通了,短的十多天,长则三至四个月。散茶是很能难适应的。只有紧茶能防压、防潮、耐磨、节约空间,一句话能经得住长途马帮运输的考验。

茶马古道上的百年经典-下关沱茶 (2)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张锡禄发布时间:2009-07-15

 

    什么叫“茶马古道”?一般来说,古今用骡马驮运茶叶为主的多种商品行走的交通路线就称之为“茶马古道”。我国从唐代开始,历史上有记载的主要有三条。从唐王朝的首都长安通向拉萨的文成公主进藏之路,称唐蕃古道。从四川省省会成都通往拉萨之路,称川藏道。从南诏大理国的国都——阳苴咩城即今天的大理通向拉萨等地称南蕃道,即南诏与吐蕃之间的道。后人又称滇藏道。

   滇藏道起于云南茶叶的主产区思茅普洱,向北行到达下关,几乎所有从产地运来的茶叶在下关都要经过检选加工后又分路运出。有一部分继续向北行。经剑川或鹤庆到丽江、中甸运抵西藏、印度等地。这样的运输是十分遥远而艰难的,紧压茶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长途运输而产生的。

   这是大理白族人民为了长途运输茶叶的需求的一种发明和贡献。

三、下关在一百年前就是云南乃至全国紧压型普洱茶生产的重要基地

下关自古以来是白族聚居区,远的不说,在清代后期,下关已发展成为滇西白族商贸重镇。曾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商号云集于此,热闹非凡。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在此逐渐形成了“腾冲”、“鹤庆”、“喜洲”三大商帮称雄的局面。前两帮后来受了挫折,喜洲帮实力大增。这些商帮,主要是喜洲帮的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家都大都在下关起房建屋,兴建茶厂,大做紧压型普洱茶即沱茶。这些商帮,腾冲帮主要是汉族,鹤庆帮大半是白族,喜洲帮全是白族。其他中小工商户多数是白族,他们在下关请的做沱茶的技师和工人绝大多数是白族。所以说沱茶是白族的名牌产品。

    经我们实地调查,现下关镇的中丞街、龙尾街一带,从明代以来,上百人家,几乎家家都是前面开店铺,后面设工厂。加工各种手工业产品。其中茶叶是大宗产品。清初以后向关外发展,正阳片区即老下关的四方街地区包括启文街、振兴街、正阳街、新文街、朝阳街、子河巷、西大街等交叉地段,是一片商贸经济区。尤其是启文街、子河巷一直到黑龙桥东是下关镇最繁华的市场经济区。这里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贩杂货菜蔬齐全。这些地方,有很多的堆店和加工沱茶的工厂。

如:西大街东起福庆巷口,西至市农机厂止。是下关西通博南古道的起点站。也是茶马古道、川滇缅印古道上重要的驿站。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这里每天有1000多匹驮马路过。街上建有腾冲帮的“洪盛祥”、鹤庆商帮“福庆店”等十多院堆店。现街的东排已拆除得差不多了,西边还有石家的一个大院子和其他的五六家小院子。仅此条街就有加工沱茶的工商户二十多家。

抗日战争以后,今天的人民街一带成了“新市场”。仅此条街上就有加工沱茶的大一点的工商户就有“成昌”、“锡庆祥”、“元春茂”、“复春和”、“鸿兴源”等十余家都是白族商帮。

当时的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一带是不加工沱茶的。为此,我问了一些老人。老人们说,那些地方虽然出产茶叶,但是天气热,潮湿度大,不利于茶叶的加工和储存。而下关是有名的风城,空气流通量大,天气很干燥,在没有电器烤干设备的年代,是全云南省最适合加工茶叶的地方。在这里加工的茶叶,只要方法得当,一般不会发霉变质,因而质量有保证。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有文献名邦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有较高文化的生产工人,日积月累,不断的总结,不仅创出了名声,而且赢得了顾客和广大的市场。百年来下关成了云南乃至全中国沱茶生产最大的基地。沱茶是白族人民向汉、藏各兄弟民族献上的一份厚礼。它用一团团紧密的一天比一天成熟的普洱茶向世界证明:白族和各兄弟民族,大家永远紧密的连系在一起,越来越亲热,谁也离不开谁。

(该文作者为白族史学家  大理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

茶马古道与下关沱茶(1)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罗乃炘发布时间:2009-07-06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度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理从全国600多个地级以下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个“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大理的魅力在于: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仅区位优势明显,更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享誉中外的下关沱茶就产于终年积雪的苍山之麓,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这里常年清风吹拂,泉水甘冽,有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是加工精制茶叶的理想环境。

一、茶马古道的内涵和外延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穿行于今滇、藏、川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走廊。

  茶马古道以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朝樊绰写的《蛮书》,其中第七卷《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代南诏国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省景东,辖区包括现今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一带。“蒙舍”是南诏国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一带。由此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运销到大理。

  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至广西、贵州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另一些国家。

  茶马古道的线路以现今西双版纳、思茅的勐腊、勐海、思茅、普洱、澜沧等产地为中心地扩散开来,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帮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以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也可以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

二、茶马古道来源于茶马互市

  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便开始了茶马互市,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的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匹。元代在永宁(今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清刘健《闻夜录》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在北胜州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经大理入藏茶叶3万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又在大理的永平县设立茶马市场。清朝前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据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的部分地区也有居住。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那里的居民常以奶肉糌粑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主要靠茶叶来补充,茶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需要量特别大。正如藏族古谚语所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把此话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藏区不产茶,内地民间和军队所需要的骡马又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便应运而生。茶马古道是一条以运茶为主的商贸通道,当然,不只是茶叶,来自川、滇的糖、布、线、粉丝等生活日用品,也随着马帮从横断山脉延绵的皱褶中进入了青藏高原,而来自康藏地区及周边的马匹、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也随着这条路,流散到滇、川等地。云南边销茶也因主要供应康藏地区兄弟民族饮用而得名,“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着作用,开辟和完善了一条运送茶叶(也包括其它物资)的通道-茶马古道,也是茶马古道自唐代至民国一段历史内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茶马古道与下关沱茶(2)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罗乃炘发布时间:2009-07-06

      

三、大理位于茶马古道的中心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约两千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处滇西中部,自古以来都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叶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诏国,西双版纳、思茅的茶叶就已运销大理。自清末民初起,下关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生产和加工地,云南主产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地)的茶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下关加工销售。据谭方之《滇茶藏销》统计,滇茶入藏一年至少1万担:“茶为藏人所好,以积沿成习,故每年于冬春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是以紧茶一物,不仅为一种商品,可称滇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涉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海,越丛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茶马古道所说的马,最早作为运输工具在古道上显示了重要性,其后又成为一种与茶叶交易的商品——茶马互市具有另一种价值。马匹在茶马古道中意义重大,为此马匹在茶马古道沿途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骡马市场。最早记载骡马交易在南诏时期的三月街进行,骡马市场是三月街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到65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中写道:“三月十五日有点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徐霞客游记》则记载了集市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大理马在很早以前就名扬四海了,南宋王朝的战马多来自大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则称赞大理马:“马之良者,不必西北”,认为大理马可以和西北马相媲美。

此外,还有洱源的渔潭会、鹤庆松桂骡马大会和丽江骡马交易会,每年都定期举行,一直沿袭至今。

四、下关沱茶的创制和发展

  下关沱茶属普洱紧压茶类,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面包,其外观精巧,曲线玲珑。其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追溯下关沱茶的起源,可以从史料记载中窥见一斑。明代谢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普洱团茶的生产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清人张泓《滇南新语》亦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从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儿茶的各种特征:(1)鲜叶采摘时间(雨前);(2)重量(四两重,约合125克);(3)形状(团茶);(4)制作时的散茶用料(芽茶,仅次于毛尖的珍品普洱茶);(5)名称的由来(少女将这种自已采制的高档普洱茶卖出后,积攒私房钱,用作购买出嫁时的嫁妆。)由此可见,到了清代则更具有下关沱茶的加工雏形了。

  与下关沱茶最为接近的是“月饼形”团茶,此茶由景谷县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运销到下关后并且在下关制作,又称“景关茶”。“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它的最大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紧压团茶良好的透气性,防止团茶因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普洱团茶的后发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历久弥珍。这一经典的创新设计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传统,又启迪未来,对往后的云南沱茶蜚声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州“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省打开销路,其它商家见沱茶厚利可图,纷纷投资经营,下关一时成了众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战场。在抗战结束前,下关有十八家茶厂,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号开办的茶厂规模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昌祥在商战中稳扎稳打,力挫群雄。该号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防伪方式新颖。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标有商标的金黄色丝带的沱茶,顾客每积足十根丝带,便可到经销店换取一斤茶叶。

   在四川,“松鹤牌”下关沱茶备受推崇。陈邦贤《自勉斋随笔》记载:“在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最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沱茶产于下关却在四川出名,纯属有缘。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形物称为“坨”。起初,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紧压茶主要有:主销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流域的“碗臼形”,销往康藏的“带柄心脏形”两种规格。以销区定名,前者称为“叙府庄茶”,后者称“紧茶”。由于下关“叙府庄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当地人为了表达对此茶的珍爱,遂将“沱江水”与“下关茶”进行文化联系,雅称之为-“沱茶”。“坨”与“沱”一字之改,使人们在品尝下关沱茶很自然的联想到下关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长。时至今日,四川一直是下关沱茶的主销区,当地爱茶者仍对其情有独钟,无不与茶文化的传承有关。

茶马古道与下关沱茶(3)

来源:《沱茶天下》作者:罗乃炘发布时间:2009-07-06

       

    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永昌祥在经营中十分注重诚信,一诺千金。特别是与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诺,一年半载中不立字据却从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赢得了尊重。

   下关茶厂的前身为“康藏茶厂”,1950年正式定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1955年永昌祥、复春和、茂恒等商号的茶厂被并入下关茶厂。如今的下关茶厂在继承和发展永昌祥下关茶厂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对选料、拼配、压制、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改进,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保持沱茶传统色、香、味、形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相继开发研制出下关沱茶系列产品,花色品种齐全。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目前,下关茶厂主要使用鹤牌、宝焰、南诏、感通、三道等注册商标生产多种精制茶。其中尤以传统的“松鹤牌”沱茶,“宝焰牌”紧茶,“南诏牌”七子饼茶,在广大消费者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

五、下关沱茶对减肥降脂有特效

  近年来,国内外对下关沱茶的保健功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下关沱茶在减肥降脂方面的神奇效果。

  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内科心血管组临床使用云南下关沱茶55例与使用疗效较好的降脂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且无副作用。

  1987年10月17日,《香港时报》和《欧洲时报》同时报道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云南沱茶研究报告:法国国立健康医学研究所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中国的云南沱茶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两个月血脂下降了22%。法国奥尔赛营养生理研究所的吕冬教授研究表明:“云南沱茶中有数种不详物质,可溶于水,有促进新陈代谢、平衡和节制胆固醇的奇效”。

  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研究证明,常饮云南沱茶有减轻人体重,降低人体中类脂化合物、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对降低人体血尿酸比例也起一定作用。凡饮用云南沱茶的40%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对年龄在四十至五十岁的病例效果更显著。

  法国亨利-芒朵医院和另一个医院证明,云南沱茶对减重有帮助,对脂肪代谢作用明显。那些一个月每日喝三碗茶水的人,其血脂的含量下降了13%,它能使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降低。

六、结语

   下关沱茶是1902年创制于“茶马古道”要冲-大理下关的一个传统名牌产品,由于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下关沱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加工条件,使其外形独特,滋味醇厚回甘,问世后历百年不衰,享誉海内外。曾3次荣获得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3次荣获食品金奖;2002年取得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的国家原产地产品注册证,是目前云南省茶叶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其产品销往国内17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外销欧美、日本诸国。产品不仅是天然保健饮料,还具有医疗效用,有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之美称。

            (本文作者为“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下关沱茶在新疆

发布时间:2009-06-08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总代理张杰说,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云南下关沱茶是普洱茶中历史最悠久的百年老厂。把云南的普洱茶文化引进新疆来,就是弘扬茶文化,让新疆各族居民喝到真正的普洱茶,感受纯正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被誉为“能喝的古董”,它是中国茶的一朵奇葩,它具有独特的后发酵工艺、科学的营养保健养生功能、别具特色的陈香口感,备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云南普洱茶中,下关沱茶是最主要的生产厂家之一,也是紧压茶和边销茶的定点生产厂家。下关茶厂在新疆设立专卖店,确定新疆销售总代理,并计划在新疆天山南关组建销售网络,目的是打造下关茶厂的品牌,弘扬中国茶文化事业。

  茶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饮茶中,形成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张杰告诉记者,他计划在销售茶叶之余,收集整理新疆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料,弘扬新疆的少数民族茶文化。

茶马古道之茶文化谈:下关沱茶

发布时间:2009-06-08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度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理从全国600多个地级以下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个“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大理的魅力在于:大理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仅区位优势明显,更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享誉中外的下关沱茶就产于大理市下关。下关沱茶产地位于终年积雪的苍山之麓,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这里常年清风吹拂,泉水甘冽,有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是加工精制茶叶的理想环境。

茶马古道的内涵和外延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滇、藏、川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的一条古代商道。他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走廊。

  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朝的樊绰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云南志-《蛮书》,其中第七卷《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代南诏国(748-937年)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省景东、辖区包括现今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一带。“蒙舍”是南诏国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一带。由此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运销到大理。

  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至广西、贵州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茶马古道的线路以现今西双版纳、思茅的勐腊、勐海、思茅、普洱、澜沧等产茶地为中心地扩散开来,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帮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以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瑭、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

茶马古道由来于茶马互市

  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便开始了茶马互市,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的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宋神熙宁七年(公元老派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匹。元代在永宁(今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清刘健《闻夜录》称,顺治十八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经大理入藏茶叶3万担。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的永平县设立茶马市场。清朝前期限是普洱茶的兴盛大时期。据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的部分地区也有居住。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那里的居民常年以奶内糌粑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份主要靠茶叶来补充,茶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需要量特别大。正如藏族古谚语所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把此话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藏区不产茶,内地民间和军队所需要的骡马又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便应运而生。茶马古道是一条以运茶为主的商贸通道,当然,不只是茶叶,来自川、滇的糖、布、线、粉丝等到生活日用品,也随着马帮从横断山脉延绵的皱褶中进入了青藏高原,而来自康藏地区及周边国家的马匹、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也随着这条路,流散到滇、川等地。云南边销茶也因主要供应康藏地区兄弟民族饮用而得名。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着作用,开辟和完善了一条运送茶叶(也包括其它物资)的通道——茶马古道,也是茶马古道自唐代至民国一段历史内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大理位于茶马古道的中心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约两千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处滇西中部,自古以来都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地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诏国,西双版纳、思茅的茶叶就已运销大理。自清末民国初起,下关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地,云南主产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地)的茶叶被子源源不断地运往下关加工销售。据谭方之《滇茶藏销》统计,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一万担:“滇茶为藏人所好,以积沿成习,故每年于冬春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是以紧茶一物,不公为一种商品,可称滇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涉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海,越丛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茶马古道所说的马,最早作为运输工具在古道上显示了重要性,其后又成为一种与茶叶交的商品-茶马互市,具有了另一种价值。马在茶马古道中意义重大,为此茶马古道沿途长其以来形成了固定的骡马市场。最早记载骡马交易在南诏时期的三月街进行,骡马市场是三月街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5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中写道:“三月十五日在点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徐霞客游记》则记载了集市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大理马在很早以前就名扬四海了,南宋王朝的战马多来自大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则称赞大理马:“马之良者,不必西北”,认为大理马可以和西北马相媲美。

  此外,还有洱源的渔潭会,鹤庆松桂骡马大会和丽江骡马交易会,每年都定期举行,一直沿袭至今。

下关沱茶的创制和发展

  下关沱茶属普洱紧压茶类,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面包,其外观精巧,曲线玲珑。其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追溯下关沱茶的起源,可以从史料记载中窥见一斑。明代谢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己有普洱团茶的生产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清人张泓《滇南新语》亦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牙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从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儿茶的各种特征:1、鲜叶采摘时间(雨前);2、重量(四两重,约合125克);3、形状(团茶);4、制作时的散茶的用料(芽茶,仅次于毛尖的珍品普洱茶);5、名称的由来(少女将这种自己采制的高档普洱团茶卖出后,积攒私房钱,用作购买出嫁时的嫁妆。)由此可见,到了清代则更具有下关沱茶的加工雏形了。

  与下关沱茶最为接近的是“月饼形”团茶,此茶由景谷县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运销下关后并且在下关制作,又称“景关茶”。“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她的最大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紧压团茶的良好透气性,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普洱团茶的后发醇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历久弥珍。这一经典的创新设计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传统,又启迪末来,对往后的云南沱茶蜚声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省打开销路,其它商家见沱茶厚利可图,纷纷投资经营,下关一时成了众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战场。在抗战结束前,下关有大小十八家茶厂,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盛、洪盛祥商号开办的茶厂规模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永昌祥在商战中稳扎稳打,力挫群雄。该号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防伪方式新颖。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标有商标的金黄色丝带的沱茶,顾客每积足十根丝带,便可到经销店换取一斤茶叶。

  在四川,“松鹤牌”下关沱茶备受推崇。陈邦贤《自勉斋随笔》记载:“在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最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沱茶产于下关却在四川出名,纯属有缘。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形物称为“坨”。起初,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紧压茶主要有:主销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流域的“碗形”销往康藏的“带柄心脏形”两种规则。以销区定名,前者称为“叙府庄茶”后者称“紧茶”。由于下关“叙府庄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当地人为的表达对此茶的珍爱,遂将“沱江水”与“下关茶”进行文化联系,雅称之为----“沱茶”。“坨”与“沱”一字之改,使人们在品尝下关沱茶时很自然的联想到下关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长。时至今日,四川一直是下关沱茶的主销区,当地爱茶者仍对其情有独钟,无不与茶文化的传承有关。

  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永昌祥在经营中十分注重诚信,一诺千金。特别是与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诺,一年半载中不立字据却从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赢得了尊重。

  下关茶厂的前身为“康藏茶厂”,1950年正式定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1955年永昌祥、复春和、茂恒等商号的茶厂被并入下关茶厂。如今的下关茶厂在继承和发展永昌祥下关茶厂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对选料、拼配、压制、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改进,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保持沱茶传统色、香、味、形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相继开发研制出下关沱茶系列产品,花色品种齐全。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目前,下关茶厂主要使用松鹤、宝焰、南诏、感通、三道等注册商标生产多种精制茶。其中以传统的“松鹤牌”沱茶,“宝焰牌”紧茶,“南诏牌”七子饼茶,在广大消费者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

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

发布时间:2009-06-08

  沱茶的形状真要叫那些讲究茶道,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的求道派茶客们感到暴殄天物了,好端端的一枪枪一旗旗的叶芽为什么要做成黑糊糊的一沱沱的东西呢?可有谁知道,沱茶竟是在运输条件无比艰难的20世纪上半叶由马帮所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产物?


  沱茶的形状之所以采用铁饼一样的半圆形,其一面凹进,中间留有空隙是为了在长途驮运中堆放、贮存、防止霉变,沱茶是经过蒸后捏成沱的,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就容易沤霉。做成紧缩的沱状,利于马帮在日晒雨淋的长途驮运中,保证茶的品质,沱茶是圆的“团”的,而这种“团”的东西,在滇西方言里都被喊成“沱”。因而这种圆的、团的茶饼便被称作了“沱茶”。


  沱茶在产茶的地方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几乎都没有它的市场。而在交通艰难的川藏、西康及宜宾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沱茶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这一区域,“永昌祥”的“下关沱茶”的牌子之硬———据说在当时是直接可以当作硬通货来贮存和流通的。那年月从云南到川、藏、西康都是山川阻隔,路途遥遥,马帮一个来回都要走上一个多月,又因为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运货都要集结马帮。因不能随时发货,茶叶在路上和销售过程中的堆存期都很长,如果散装就容易耗损,方砖或圆柱形的茶中间不留空隙也容易霉坏,因而沱茶是马帮来自生活的经验,而不断改进的结果。由散装茶到沱茶,中间有棒茶、砖茶、饼茶的形成过程,但最终定型成沱茶做成大宗商品,形成一个风行长江上游五十余年的著名品牌———“永昌祥”“下关沱茶”则是1917年喜游商人严子珍家的手笔。


  在四川的茶馆里面,只有沱茶是“三开”以上还有味道(开水冲泡三次),而一般的茶沱过“二开”就淡了,因而沱茶在四川的茶馆里深受茶客的喜爱。沱茶在1934年被带到美国,纽约的茶商们认为它既不是一种红茶也不是绿茶,而是一种介乎于红绿茶的中间品种。而事实上它只能是绿茶,因为它并没有采用制作红茶的发酵过程,但沱茶的饮用在藏域地区和白族地区与西方人的加白糖、牛奶吃红茶的习惯也并无不同。白族也喜欢把沱茶加乳扇、白糖来煮,而藏人则喜欢把沱茶和拢酥油、食盐煮了一道饮用。沱茶具有着超乎寻常的耐泡、耐煮的品性。


  上世纪20年代以后,下关成了云南沱茶制造业的中心,由于有几家参与,形成自由竞争的状态,沱茶品质得到了提高。“永昌祥”为了获得制造沱茶的充分原料:猛库茶和凤山茶,便直接到临沧的博尚和凤庆县城设立了收购点,建立了沱茶原料的补制所,然后再用马帮长途托运到下关加工制作。制造沱茶所需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耗费在茶叶的拣选分级上。这一道工序的目的是把茶叶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泽分成等级,顺带把茶叶中夹杂的泥土稻草及杂质拣出,工人凭眼力和手指进行拣选工作,每天仅得数斤,在“永昌祥”鼎盛之时,每天要出产数十担的沱茶,单拣茶这一项所需劳力就在千人以上。她们大多数是来自下关附近的女工。


  云南沱茶在长江上游及藏域地区历经40年而不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没有垮下去,是因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我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看到它的配方是这样的: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猛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如头批茶系以三七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全都用明前春茶,不掺和其他)。这个配方可以看到,1.本版沱茶的特点在于猛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茶分拣得认真,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四两放在沱底。其中猛库春尖香味浓郁是最重要的关键,而凤山春尖则还兼备好看,真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名牌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沱茶在西藏的市场特别巩固,藏人喜欢“下关沱茶”远甚于四川毛尖,甚至从交通上离它更近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在西藏都没有市场。“下关沱茶”远销西藏走的正是宋元以来走了近千年的“茶马古道”。一条由中甸德钦入藏,一条由康定入藏,或者是由缅甸、印度一路入藏,都是千里迢迢、山高水远。马帮的运费往往都早已超过了茶叶的价值。


  “沱茶文化”无疑是在交通运输极为艰难的年代由马帮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在“茶马古道”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但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一种作为马帮文化产物的“沱茶”也便日渐式微了。

下关沱茶的创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06-08

  大理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仅区位优势明显,更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享誉中外的下关沱茶就产于大理市下关。


    下关沱茶产地位于终年积雪的苍山之麓,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这里常年清风吹拂,泉水甘洌,有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是加工精制茶叶的理想环境。


    下关沱茶普洱紧压茶类,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面包,其外观精巧,曲线玲珑。其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追溯下关沱茶的起源,可以从史料记载中窥见一斑。明代谢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普洱团茶的生产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圃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清人张泓《滇西新语》亦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从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儿茶的各种特征:①鲜叶采摘时间(雨前);⑦重量(四两重,约合125克);③形状(团茶);④制作时的散茶用料(芽茶,仅次于毛尖的珍品普洱茶);⑤名称的由来(少女将这种自己采制的高档普洱团茶卖出后,积攒私房钱,用作购买出嫁时的嫁妆)。由此可见,到了清代则更具有下关沱茶的加工雏形了。


    与下关沱茶量为接近的是“月饼形”团茶,此茶由景谷县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运销下关后并且在下关制作,又称“景关茶”。“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的最大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紧压团茶良好的透气性,防止团茶园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团茶的后发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历久弥珍。这一经典的创新设计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传统,又启迪未来,对往后的云南沱茶蜚声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地打开销路,其他商家见沱茶利厚可图,纷纷投资经营,下关一时成了众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战场。在抗战结束前,下关有大小十八家茶厂,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号开办的茶厂规模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昌祥在商战中稳扎稳打,力挫群雄。该号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防伪方式新颖。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标有商标的金黄色丝带的沱茶,顾客每积足十根丝带,便可到经销店换取一斤茶叶。


    在四川,“松鹤牌”下关沱茶备受推崇。陈邦贤伯勉斋随笔)记载:“在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量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量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沱茶产于下关却在四川出名,纯属有绦。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形物称为“坨”。起初,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紧压茶主要有:主销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流域的“碗臼形”和销往康藏的“带柄心脏形”两种规格。以销区定名,前者称为“叙府庄茶”,后者称“紧茶”。由于下关“叙府庄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当地人为了表达对此茶的珍爱,遂将“沱江水”与“下关茶”进行文化联系,雅称之为——“沱茶”。“坨”与”沱”,一宇之改,使人们在品尝下关沱茶时很自然的联想到下关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长。时至今曰,四川一直是下关茶的主销区,当地爱茶者仍对其情有独钟,无不与茶文化的传承有关。    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永昌样在经营中十分注重诚信,一诺千金。特别是与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诺,一年半载中不立字据却从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赢得了尊重。

“永昌祥”商号和下关沱茶

发布时间:2009-06-08

  上个中叶以前,大理的喜洲完全就是一个手工打造的小镇。四十年代中,老舍先生来到喜洲时感到惊奇,滇西居然有如此之美的小镇。老舍先生写道:“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事实上,不光是老舍,每个第一次到喜洲的人都会被那些巨大而的白话心甘情愿建筑群所惊呆。喜洲的建筑是能代表滇西文明的一个高度的。喜洲的这种建筑群无疑是和巨大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像中国徽商之于徽州民居,晋商之于平遥民居,而喜洲商帮在明清以来就与腾越、鹤庆号称为富甲迤西的三大商邦。喜洲在鼎盛时期即有以“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代表的300余户的大小“商业集团”,这为喜洲的民居建筑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我在一本写沱茶的书里读到:喜洲至少有一百间左右的民居建筑和严家有关,而“下关沱茶”这个品牌正是喜洲四大家中的严子珍家所经营的。

  “永昌祥”的品牌“下关沱茶”的特点是色香味俱全佳。在四川的茶馆里面,只有沱茶是“三开”以上还有味道(开水冲泡三次),而一般的茶,泡过“二开”就淡了下关沱茶具有着超科寻常的耐泡、耐煮的品性,因而在四川的茶馆里深受茶客的喜爱。1920年,“永昌祥”为了获得制造沱茶的充足原料:勐库茶和凤山茶,便直接到临沧的博尚和凤庆县城设立收购点,建立了沱茶原料的初制所,然后,再用马帮走茶马古道上的“顺下线”驮运到下关加工制作。制造沱茶所需的劳动力部分耗费在茶叶的挑选分级上。这一道工序是把茶叶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泽分拒成级,顺带把茶叶中的杂技拣出,工人凭眼力和手指进行拣选,每天仅得数斤。在“永昌祥”鼎盛之时,每天要出产数十担的沱茶,单拣茶这一项所需劳工就是在千人以上,他们大多是来自下关附近的女工。

  “永昌祥”的沱茶在长江上游及藏域地区历经四十年而不衰,是因为牌子硬,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它特点是勐库品种用得多,且全用头批清明前春茶,茶分拣得仔细,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放在沱底。其中勐库春尖香味浓郁是最重要的。而凤山春尖则还兼备好看,真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下关沱茶”牌子之硬,据说在民国年间长江上游的一些区域,是可当硬通货来流通的。“下关沱茶”无疑也给生产它的主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上一篇: